脂褐素是具有顆粒狀的褐黃色色素,由含有脂肪的殘存物和溶酶體消化物組成,被認為是由脂質和脂蛋白氧化產生的,氧化過程是緩慢的、逐步發(fā)生的,因此色素會呈現(xiàn)出不同的染色反應、不同的顏色,形狀和大小也變化不一,可見于肝臟、腎臟、心肌、腎上腺、神經細胞與神經節(jié)細胞等,多分布在細胞核周圍。脂褐素又可分為早期脂褐素和晚期脂褐素,早期脂褐素有脂質的所有特征,用蘇丹黑B法可染成灰黑色;晚期脂褐素是經完全氧化后的色素,失去了嗜蘇丹性,但有更大的還原力,主要用Schmorl高鐵-鐵氰化物還原法來顯示;目前常用的脂褐素染色法有PAS法、Schmorl高鐵-鐵氰化物還原法、Gomori醛復紅法等。黑色素屬于非血源性內生色素,是一組顏色從淺棕色到黑色的色素,這種色素通常出現(xiàn)在皮膚、眼睛、大腦的黑質和毛囊中,是一種十分穩(wěn)定的物質,既不溶于有機溶劑,也不溶于水;可攝取亞鐵離子形成黑色素亞鐵復合物,再與鐵氰化鉀作用成藍色;可把氨銀溶液還原為金屬銀;可被高錳酸鉀等強氧化劑漂白。許多方法可用于識別黑色素和黑色素生成細胞,其中最可靠的有:還原方法,如Masson-Fontana銀技術和Schmorl高鐵-鐵氰化物還原法;酶方法(如多巴反應);熒光方法;免疫組織化學。
Leagene黑色素脂褐素染色液(Schmorl法)的染色原理是黑色素和脂褐素均有強大的還原性,可將高鐵離子還原為亞鐵離子,再與鐵氰化鉀反應而呈暗藍色,本法可顯示任何能還原高鐵化物的物質,因此對黑色素和脂褐素的顯示不是特異性的,可根據(jù)組織和細胞的不同,色素的位置和分布情況以及著色深淺,對鑒別可有一定的幫助,亦可與氨銀法、醛品紅法、高碘酸無色品紅法等進行比較觀察。該試劑僅用于科研領域,不適用于臨床診斷或其他用途。